再熟悉的地方,也有未曾发现的角落。这些角落很可能成为撬动生活的一个支点,为平平无奇的日子注入一些新鲜感。


七首岩寺坐落在九龙江的南岸,东邻张燮故居日照岩,西邻荔枝海,离市中心大约7公里,骑电动车就能到。阳光跳跃,树影斑驳。从电动车后视镜回看走过的路,也挺有趣。
会吐米的石狮子

七首岩寺大约建于南朝(公元540年),《漳州府志·与地志中》有所记载,不过那时候它叫做“狮子岩”“石狮岩”。后由于疏于管理,上千年来一直处于比较荒废破败的阶段,直到2006年后才有法师带领僧人重建寺庙、修葺殿堂。而后,我市通过了《漳州七首岩文化公园总体规划》,七首岩毗邻荔枝海公园,呼应星云书院,成为漳州闽南生态文化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七首岩又称“狮子岩”“石狮岩”,皆因该处有一石狮。小时候,跟爸妈到过七首岩(石狮岩),记得老爸说的一个关于石狮子的传说。相传,这石狮子会吐出米,每天按僧人与香客所吃的量而出,不多也不少。后因一人贪婪挖大孔以多取米,反致石狮子自此停止出米。如今的石狮子依然傲立在此,在槛外禅林,看淡了光阴流转。
亮闪闪的铜殿
七首岩寺原有“南州法窟”“闽南佛国”之称,历史悠久,是一座集朝圣、旅游、休闲于一体的胜地。传说,朱熹、黄道周等曾游览过此地,并留下大量优美诗篇,闽南大文豪张變更是在附近结庐隐居数载。从唐朝至清代,有关七首岩的诗篇达上千首,这在全国各寺庙中,都是罕见的。

不过最为罕见的,是这里有一处金光闪闪的文殊铜殿。闽南佛殿往往是红砖红瓦,飞檐上卷、艳丽恢弘,多有剪瓷雕等装饰。而这座铜殿明晃晃地坐落在青山环抱当中,就显得特别醒目。据说,七首岩文殊铜殿为东南亚首座文殊菩萨智慧铜殿,设计者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、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。
古寺,总能给人一种瞬间安静、心怀敬畏的力量。参天古树绿意盎然,花影禅房古色古香,慢慢走着,心也变得清宁安然。寺外还有一座乞吉钟、一面善吉鼓。惊喜的是,这鼓后面有一大片泡茶区域。傍晚时分,在这儿吹吹风,泡泡茶,听佛音,俯瞰漳州城,即使再浮躁的心也会随之沉静吧。青绿的树林里露出一角飞檐,装饰着剪瓷雕,充满闽南韵味。受限于镜头焦距,不能近观,但依旧能观察到这些剪瓷雕的色彩和造型,让肃穆的庙宇多了几分灵动。

城市绿肺荔枝海
有数据显示,漳州的荔枝种植面积属福建省第一。在荔枝海公园,正好可以一览荔枝树延绵成海洋的壮丽景观。看罢七首岩下山,拐向另一个岔口就可直达荔枝海公园的观景平台。荔枝海公园拥有近20万棵荔枝树,连绵成片,有乌叶、兰竹、桂味、妃子笑、糯米糍、绿荷包等十多个品种,树龄多为50年以上,有的已达百年,堪称荔枝大观园。如此大片的荔枝海汇聚成漳州都市“生态大绿肺”,林中负氧离子含量超3000个/立方厘米。

建设荔枝海公园项目,讲究“三少三多”模式,即以极少的征地、极少的砍树、极少的投入,资源多保护、生态多修复、功能多延伸建设,通过绿道、驿站、亭台等设施有机融合,把郊野山地变成健康氧吧。山上“鸡母石”是公园的制高点,石上有一处观景平台,在绿意掩映中能望见半座漳州城。
隆冬时节,万物萧瑟,虽没有荔枝挂满树梢,却有着来年的希冀。经过这番冬季的蛰伏、积蓄,静候阳光、雨露充沛而来,来年树上又有荔枝“红星点点”,化作了唇齿间的丝丝甜蜜。